当前位置 : 首页 > 动态要闻 > 园区信息> 正文

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入选为我省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第一批实践案例

来源:党政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6-28 字体:[ ]

江苏省日前公布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实践案例,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入选第一批案例典型。

“一区多园”融合发展模式

南通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

“一区多园”融合发展模式南通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南通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以下简称苏锡通产业园区)成立于2020年5 月,由苏通科技产业园区、锡通科技产业园一体化融合而成,设有2个跨江融合园区、1 个国际合作园区以及多个产业特色园区。苏锡通产业园区自成立以来,坚持“五个统一”发展理念,即“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招商、统 一考核”,“多园”功能各有侧重,互相深度融合。

一、主要做法

(一)机构融合,实施统一管理。以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苏通产业园区为主体,整合区位相邻、产业相近的锡通产业园, 保留苏通和锡通两家园区管理机构但不独立运行,成立苏锡通产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将两个园区原有的21个职能部门、9个事业单位,整合为10个职能机构和3个事业单位。推进统分结合的“区镇分设”改革,进一步强化园区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和产城融合的主责主业,明确街镇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民生事务职能。充分发挥扁平化管理的体制优势,将所有工作统一整合在项目建设指挥部、城市建设指挥部和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三大体系内。

(二)空间融合,实施统一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杜绝“多园”各自为政,高起点编制近百项规划,做到规划全覆盖。在空间布局上,推进产城融合,构建十字轴带、蓝绿交织、产城融合的总体空间结构。在产业规划上,全力聚焦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3+1”产业体系。在城市塑造上,突出产业社区化、功能国际化、城市生态化和生活人文化,着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产业园区。

(三)功能融合,实施统一建设。充分遵循“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配套后招商、先生态后生产”的原则,基础设施、功能配套、社会事业等由开发区统一建设,明确智能装备为开发区主导产业,“多园”各有侧重、错位发展。整体以智能装备为基础,苏通园区侧重电子信息产业和总部经济,锡通园侧重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产业,中奥生态园以奥地利为窗口,聚焦欧中制造业隐形冠军,各产业特色园区则聚焦园区主导产业的某几个特定环节,如省级集成电路产业园区侧重集成电路封装测试。

(四)政策融合,实施统一招商。始终坚持“全员招商”“统筹布局”,由园区层面按产业特性对招商项目落点布局,统一配备招商力量,派遣专业团队跟进服务。统一招商引资方向,非必要不引入“3+1”产业体系之外的项目。统一优惠政策体系,建立项目预审核党工委决策机制,避免无序竞争。统一配置要素资源,设立要素资源库,包含产业基金、厂房载体以及土地资源等,“多园”统一竞争资源,“谁优谁得”,保障了项目品质。

(五)标准融合,实施统一考评。坚持“一个标准考全区”,统一对“多园”的考核标准,并根据园区实际发展情况实行个性化考核系数设置。不断调整完善园区考核指标体系,将部门承担指标在考核中的位次作为评价工作的重要标准,将事关园区长远发展的营商环境优化、体制机制改革、政策举措创新纳入考核目标。

二、实践效果

一是优化园区资源要素。推进苏通园区、锡通园一体化运作,将苏通园区产业、品牌、管理优势和锡通园空间优势有机结合起来,高水平统一规划,整合资源、融合发展,园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1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18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67.1亿元。

二是提升区域发展能级。将苏通、锡通园区合二为一,建一个100平方公里的新发展平台,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实现“1+1>2”的双赢效果,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一方面主动融入苏南发展板块,在园区发展、产业培育、营商环境等方面,全面构建“同质化”发展生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成果转化,实现与苏南产业链条的分工合作与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深入对接上海协同发展,以1+8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编制为契机,促进区域空间协同一体化。

三是提高产业承载能力。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3+1”产业体系导向明确,制造业产业占比超过 70%。借鉴奥地利生态小镇建设理念,统筹城市发展业态布局,都市工业综合体面积达到120万平米,开发区整体配套品质和人文环境得到提升。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积极打造以“跨江融合、共建园区”为特色的新型载体功能平台。二是强化与上海、苏南等地产业链协同、创新链对接和供应链融合,大力培育主导产业,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确保主导产业产值占比保持在70%以上。三是持续推动产城融合,集聚一批品牌强、口碑好的现代配套服务。四是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加快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不断优化营商环境。